拜登給蔡政府的第一課
美國總統拜登與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在農曆除夕前,通了兩個小時電話,可視爲拜登政府對中政策的起手式。其中最重要的一句話,就是「交往」(engagement):拜登強調會基於美國與盟邦利益,與北京展開務實與結果導向的交往,意味川普政府時期的圍堵途徑將被取代。
無獨有偶,蔡英文總統在今年元旦談話,已率先表達「願意促成兩岸對話,期待兩岸恢復正常交流。」農曆過年前也公開說「期待兩岸人民會逐漸恢復正常有序的交流」,並祝福對岸人民新春安康,也希望能共同促成兩岸的和平穩定。儘管蔡英文還是將兩岸嚴峻情勢歸責對岸,但明顯看得出來調子已經放軟。
這應當是拜登政府調整川普政策的微妙影響,對非常倚賴美國的蔡英文來說,不啻是拜登政府上臺後的第一門課。事實上,拜登政府的微調有跡可循。
去年11月美國大選後兩週,馬英九前總統與前美國國務院代理亞太助卿董雲裳、前美國亞太經濟合作(APEC)資深官員王曉岷,以及兩位前AIT理事主席卜睿哲與薄瑞光視訊。這些卸任官員都很憂心兩岸局勢發展,許多人就建議兩岸應重啓對話,避免局勢惡化。
幾天後,前美國國務院亞太助卿坎博在「2020臺美日三邊印太安全對話」演說,公開在蔡英文面前建議,希望見到兩岸緊張局勢和緩,並重啓對話。拜登就任後,坎博再獲重用,出任白宮國安會「印太事務協調官」,他就任後隔日美國國務院就發佈新聞稿,除督促北京停止對臺施壓外,還希望北京與臺灣「民選代表」進行有意義的對話。
到此爲止,拜登政府的兩岸政策逐漸清晰,亦即美國支持臺灣民主,反對中共打壓,但希望兩岸自行管控危機,不能斷絕一切對話管道。這個軸線與川普時期把臺灣當筆尖猛戳大陸,蔡英文也積極配合的情況大相逕庭,不知蔡英文能否從中得到啓發?
如同中美之間有許多歧異,但還是要「交往」,「engagement」這個詞用中文衍伸,更高階段就是「共存共榮」,既競爭又合作。同樣地,我們跟大陸也有許多分歧,但是有歧異不代表就不能往來,相反地,我們應該回到馬英九政府時期,從政府到民間,各項交流絡繹不絕,有交流對話,就會增進認識互信,就能降低緊張情勢。
去年蔡英文連任後,在疫情與《反滲透法》惡法擴散負面影響下,兩岸人民敵意上升,許多交流也停滯,這不是好事。最近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無視兩岸已簽訂《兩岸醫藥衛生合作協議》,以意識形態而非專業拒絕大陸疫苗,豈不打臉了蔡英文的「正常交流」說?
拜登政府以「交往」重新定調美中關係,也鼓勵兩岸應恢復對話。蔡英文政府應審視慎思,衡酌時空環境不同,與大陸在共同政治基礎下恢復對話。官方之外,也應鼓勵包括朝野各黨派與各領域的交流對話,在堅持臺灣利益下,以交往取代防堵,降低敵意,減少衝突,如此纔是兩岸人民之福。(作者爲前總統府副秘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