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機遇提升工業經濟發展質效

一段時間以來,我國工業經濟的高質量發展爲今年“實現增長穩、就業穩和物價合理回升的優化組合”提供有力支撐。數據顯示,今年1月份,製造業生產經營活動預期指數55.3%,尤其是鐵路船舶航空航天設備、電氣機械器材等行業保持60%以上的高位景氣度。2024年全國規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5.8%,創3年來的高點,工業尤其是裝備製造業對經濟增長的“壓艙石”作用持續增強。得益於系統落實一攬子增量政策,12月份全國規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速達到6.2%,規上工業企業利潤“由降轉增”,實現了11%的同比增速。

工業經濟增速穩中有升、結構不斷優化的動能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兩新”政策持續加力擴圍,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從供需雙側加快產銷循環,推動產能利用率逐季回升,通過提升設備和消費品製造業景氣度,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加速釋放智能化綠色化內需潛能。去年設備工器具購置投資增速15.7%,對全部投資增長的貢獻率接近七成。二是加快塑造新動能新優勢的投資意向和能力明顯增強,去年製造業投資同比增長9.2%,其中新動能投資和技改投資都再創新高,尤其是航空航天設備製造業投資增長近40%。值得關注的是,製造業領域的民間投資增長了10.8%,拉動整體民間投資增長了5.3個百分點,這一趨勢今年將得到強化。三是我國綠色低碳類產品暢銷海外市場,加快外需潛力釋放。2024年全國規上工業企業出口交貨值同比增長5.1%,較上年提升9個百分點,說明外需對國內工業生產拉動力得以鞏固。

今年是“十四五”規劃的收官之年,全力以赴穩定工業經濟運行,提升實體經濟尤其是製造業發展質效,能夠爲“十五五”時期的經濟結構優化升級提供堅實支撐。當前,外部不利影響加深,美國於2月1日宣佈,對進口自我國的商品加徵10%關稅,這類貿易保護主義舉措,影響國際市場預期,或將擡升我國工業企業海外貿易成本。針對此,近年來,重點區域的企業通過線上線下多渠道開拓國際市場、促進國內外產業鏈融合創新的一系列努力,一定程度上能夠對衝不利影響,鞏固和增強外貿相關產業鏈供應鏈韌性。與此同時,國內產業正面臨新舊動能轉換的陣痛,要更加註重做強夯實國內大循環,依靠改革創新培育壯大發展新動能,通過更好發揮市場機制作用,着力提振有效需求,加快國內市場供需循環。

展望未來,我國工業將繼續迎難而上,穩中求進、以進促穩。其中的積極因素和有利條件包括:人工智能相關科技創新加快取得突破,以深度求索爲代表的國內企業在全球人工智能賽道上產生的影響力有目共睹;新型要素資源向新質生產力形成領域加快匯聚,新賽道投資意向持續增強,重點市場活躍度提升;工業結構持續優化,高技術製造業佔比將擴大,高附加值產品產銷兩旺,支撐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支柱加快“立”起來。傳統行業深度轉型升級也在加快,數智化賦能生產線和設備改造,將有力推動新產品研製和市場推廣。接下來,關鍵是實施好更加積極有爲的宏觀政策,鞏固經濟穩定向上、結構向優、質效向好的發展勢頭。

加大宏觀政策逆週期調節,增強宏觀政策取向一致性,着力推動社會綜合融資成本穩中有降,創造有利的利率環境,強化推動實體經濟特別是製造業高質量發展的政策合力。全力以赴支撐“向新”升級、“向綠”轉型、“向高”攀登,加強科技創新對產業創新的引領帶動力。通過政策引領、標準先行、場景放開,加速新技術和新產品迭代創新,讓更多投資者與實體企業發現新商機,推動重點區域找準人工智能相關的新增長點。

通過全方位擴大內需做強夯實國內大循環。尤其是暢通就業—收入分配—消費的良性循環,增強消費意願與能力,加快釋放智能化綠色化新型消費潛力,推動產業結構升級、企業新品研發,從而放大穩崗擴崗促進增收、進一步拉動消費的效應。貫徹落實好重大戰略,推動區域間聯動融合發展,深入實施以工代賑。打造市場化國際化法治化營商環境,吸引更多全球投資者和企業來華投資興業,鞏固增強外需支撐力,通過品牌建設和質量提升行動,增強我國綠色低碳產品、高端裝備與服務的海外市場美譽度。

落實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指引,發佈2025年版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引導各地共同發力,打通阻礙國內大循環的堵點卡點,進一步放寬市場準入限制,破除不當干預的隱形壁壘,營造“敢投、能投、投得好”的公平競爭秩序。

(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郭麗巖 作者系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經濟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