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惱羞成怒離去的背影
(新華社)
如果Nasdaq在2000年3月的暴跌標誌的是互聯網泡沫破裂的一個必然。那隨後的價值投資趁勢而起則是時代轉換的另個必然。不過,近年來很多人感受到了類似互聯網泡沫的捲土重來。我們看見從中國到美國,企業的估值因爲貨幣寬鬆的推波助瀾而高聳入雲,騰訊、阿里巴巴的估值高聳入雲;Apple、Alphabet,Facebook、Microsoft和Amazon更是佔據了美國股市市值的兩成以上。相對的,價值型股票反而一蹶不振。
曾經的巴菲特一年一度盛會「Berkshire Hathaway年度股東大會」已盛況不再,全球最大的資產管理公司BlackRock率先開嗆,他們認爲Berkshire已經「不適應ESG對業績越來越重要的世界」。BlackRock的立場除了凸顯資產管理者與企業之間的日益緊張關係,更與巴菲特在粉絲中受到的狂熱崇拜形成了鮮明對比,機構投資人對Berkshire董事會不夠透明的質疑我不意外,但最讓我訝異的是連《經濟學人》都在最新一期的雜誌內容用了標題「Time’s up時間到了」以及「Honky Tonk Warren聲名狼藉的巴菲特」直接喊話巴菲特應該下臺,投資世界真是現實,成者爲王敗者爲寇毫不留情。
價值投資曾是雄霸金融市場多年的投資聖經,價值投資之父Benjamin Graham認爲每間公司都有潛在的內在價值,但公司的股價卻常和內在價值有很大的差異,股價可能比真實價值更好或更差。依據這個理論,Graham認爲投資價格低於內在價值的穩健公司,將能夠以較低的風險帶來不錯的報酬率。Graham的投資方法和他所在年代的華爾街投機策略格格不入,最後成功發揚光大的其實是巴菲特。不過巴菲特神話隨着疫情肆虐的催化,迎來了另個價值與股價背道而馳的新年代,這不但逼得老先生的績效節節敗退,還讓其在股東會上的表現盡顯狼狽。當我看見90歲的巴菲特和97歲的Munger在被人砲轟之後惱羞成怒離去的背影,除了心中一股惆悵,還讓我對投資世界改朝換代的殘酷看得更清楚。
簡單說,巴菲特的特點就是聚焦,只盯住自己懂的少數個股,看好了就長期持有。而對於如今的熱門行業,巴菲特的建議是,不要只盯着產業,還是要看企業的表現。我感覺他只說對了一半,只看產業固然不對,但不看新產業,只盯着那幾家傳統的公司,必定感受不到產業前緣的波濤洶涌。作爲投資大師,巴菲特最成功的投資是美國的保險、能源、零售等伴隨着美國經濟發展的支柱型企業,但他也犯了歷史上很多人一再犯過的錯誤,那就是錯用過去的成功經驗看待早已不同的現代投資。
兩年前投資Tesla的回報是10倍,若投資的是Ford,股價就只漲了1/10。所以,只看公司,甚至只看傳統類型公司就能取得超額回報的日子不會再有了。而要看懂科技企業,核心根本不是財報,而是懂產業、懂技術、懂企業間的競合關係。另外,過往企業在成功之前需要跨越量產和損益平衡的生死關,需要先期巨大的資金投入。而資本市場往往只喜歡錦上添花,在企業成功後纔會接納他們,但現在早已截然不同,太多的資金追逐着過少的迷人標的。而巴菲特只把SPAC看做一個賭博,無法讓摔得鼻青臉腫的價值投資者信服。
江山代有才人出,相信年輕人、相信時代大不同是企業前進的唯一方法。巴菲特在今年股東大會說了一句:「糟糕的領導者是企業面臨的最大風險。」。我想告訴巴菲特:「待得過久的優秀領導者也好不到哪裡去」。作爲一個手不釋卷的歷史愛好者,巴菲特肯定聽過美國鐵路大亨James J. Hill最有名的一句:「一家公司只有不再單靠個人英雄主義時,纔可能創造永恆持續的價值。」(作者爲創投合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