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斗子手造「罾子船」重生!海科館重現傳統造舟工藝

海洋委員會及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耗時半年,以純手工打造,成功重現當年的木造八斗子罾子船。(海科館提供/徐佑升基隆傳真)

基隆的八斗子地區早期漁業興盛,常使用木造的「罾子船」捕撈,但隨時代變遷已成爲歷史。海洋委員會及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爲復興臺灣傳統造舟技藝,耗時半年進行「重現八斗子罾子船手工造舟計劃」,集結專業團隊與民衆共同以手工打造罾子船,20日由海科館館長陳素芬及海委會科長羅斯平協力將罾子船的船身釘上船眼(龍目),象徵船體完工落成。木造船即日起將展示於海科館海洋劇場的半戶外空間,讓民衆能近距離觀賞體驗。

陳素芬指出,海科館座落在基隆市八斗子地區,爲讓八斗子傳統的海洋文化可以讓更多人認識與重現先人的智慧並得以發光和保存,這項「重現八斗子罾子船手工造舟計劃」,團隊在歷經半年的工作及經由兩場次的大衆造舟工作坊後,終於完整重現八斗子的罾子船,讓這些承載着豐富的海洋智慧和捕撈技術的木造船隻能夠重回八斗子地區,非常具代表性與象徵意義,此次計劃不僅是對過往漁業歷史的追溯,更是一種造舟技藝的保存與再現。

海洋委員會及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耗時半年,以純手工打造,成功重現當年的木造八斗子罾子船。20日由海科館館長陳素芬(左)及海委會科長羅斯平(右)協力將船身釘上船眼,象徵船體完工落成。(海科館提供/徐佑升基隆傳真)

海洋委員會及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耗時半年,以純手工打造,成功重現當年的木造八斗子罾子船。圖爲下水測試可成功航行。(海科館提供/徐佑升基隆傳真)

海洋委員會及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耗時半年,以純手工打造,成功重現當年的木造八斗子罾子船。圖爲造船工作坊,讓民衆共同體驗造船歷程。(海科館提供/徐佑升基隆傳真)

海科館說明,此次計劃的造舟過程中,所選用的材料皆爲臺灣本地的國產木材,如臺灣杉及柳杉,不僅符合環保與永續的理念,也有助於保護本地的森林資源。整個製作過程結合傳統技法與現代工具,既保留了手工藝的精髓,又提升了生產效率與安全性。

參與的木工團隊提及,在造舟的過程中遭遇不少困難,即使有最新的電腦運算輔助圖面繪製,但一開始還是無法順利完成船身外板的流線造型,讓他們對先人的造舟工法感到敬佩。在不斷的進行圖面修正,試圖去理解先人的造舟原理之後,終於將船體完成,並經過下水測試,證明船身穩定性及航行能力安全無虞。造舟團隊表示,這樣的合作不僅是一項技術挑戰,更是一種文化使命,他們爲能夠傳承這份手工造舟技藝而感到榮幸。

海科館指出,爲了讓民衆有機會參與手工造舟的學習與體驗,海科館於今年8月4日及11月10日分別舉辦了兩場「造舟木工坊」,邀請民衆,特別是親子家庭,親自參與罾子船的製作過程。透過實作工作坊,參與者不僅學習如何使用木工工具,參與制作船體零件,更親手彩繪船身的機會。體驗這項傳統的造舟歷程,這不僅是一次難得的手作經歷,也讓更多人理解木造罾子船在八斗子漁業發展中居於重要角色,喚起大衆對海洋的情感聯結,讓每個人都能成爲海洋文化的傳遞者與守護者。

海科館表示,在船體完工之後會將這艘完成的罾子船永久典藏於館內,作爲傳承臺灣海洋文化的象徵。從明年起,海科館將持續舉辦一系列的木工坊與相關推廣活動,讓更多人有機會接觸並學習這項傳統技藝,罾子船造船計劃不僅是傳承技藝,更是讓臺灣的海洋文化在全球化的今天再次發光發熱的重要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