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2023年股權激勵:整體市場持續回落,多期激勵穩步提升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王媛媛 上海報道
1月3日,榮正集團發佈《2023年度A股上市公司股權激勵實踐情況統計與分析報告》。報告所述A股以5335家上市公司爲研究樣本,其中滬市主板共1692家、深市主板共1505家、科創板共566家、創業板共1333家、北交所共239家。
《報告》稱,2023年全年,A股股權激勵計劃總公告數爲666個,較2022年下降12.60%——其中首期公告數量爲307個,較2022年下降15.19%;多期公告數量爲359個,較2022年下降10.25%。
2023年度股權激勵市場呈現“整體市場持續回落,多期激勵穩步提升”的特點。
《報告》認爲,2023年A股大盤走勢持續低迷,宏觀資本市場不振對股權激勵發展產生一定影響。2023年股權激勵公告總量與去年同比略有下降。在未來股價及業績不明朗情況下,部分有意向實施股權激勵的上市公司選擇謹慎觀望。
同時,員工持股計劃公告總量也大幅回落,2023年公告數據顯示,員工持股計劃從2022年的291個下降到212個,降幅達27.15%。
隨着廣義股權激勵的規範程度不斷提高,越來越多的公司選擇員工持股計劃,股權激勵漸顯多元化發展趨勢。
北交所股權激勵業務突起
2023年從A股各板塊角度來看,創業板超越主板成爲股權激勵計劃公告數量最多的板塊,達到230個,佔總公告數量的34.53%;科創板公告了166個股權激勵計劃,佔總公告數量的24.92%;滬主板股權激勵公告數量爲126個,佔總公告數量的18.92%;深主板股權激勵計劃公告數量爲120個,佔總公告數量的18.02%;北交所公告了24個股權激勵計劃,佔總公告數量的3.60%。
各板塊上市公司都將股權激勵作爲人力資本體系建設的重要一環,如何激勵與穩定公司核心團隊對於上市公司的發展至關重要。股權激勵將爲各板塊,特別是高科技人才聚集、具有高成長性需求的公司發揮不可估量的作用。
2021年11月15日,備受矚目的北京證券交易所(“北交所”)正式開市,81家首批上市公司集體亮相。北交所開市,標誌着在資金募集、併購重組和交易估值等基礎功能方面,創新型中小企業有了實現更好更快發展的沃土。
北交所規模自成立起發展迅速,目前上市公司數量已經突破二百家,國家級專精特新企業比例從開市時的17家上升至115家,佔比從21%上升至48%。行業覆蓋包括軟件信息技術服務業,設備製造業、生物醫藥製造業等34個國民大類行業。
榮正諮詢稱,截至2023年12月31日,北交所共有42家上市公司實施了股權激勵計劃,股權激勵廣度爲17.57%,其中有26家聘請了獨立財務顧問。此外,首批在北交所上市的兩家公司“旭傑科技(836149.BJ)”和“建邦科技(837242.BJ)”已經推出了第二期股權激勵計劃。
國企股權激勵發展靜待花開
從企業屬性來說,榮正諮詢稱,2023年國有控股上市公司共公告43例股權激勵計劃,同比下降36.76%,股權激勵推進遇阻。
“國企改革三年行動”收官後,國企改革面臨戰略性調整,國企上市公司股權激勵意願從高熱進入了冷淡期,同時資本市場又遭遇寒季,故而部分激勵意願暫時低落。
國企股權激勵數量從公告頻率看,年末仍舊是國企集中公告的高峰期,2023年12月國企公告股權激勵的數量佔到全年公告總量的32.56%。
整體層面來看,國有控股上市公司股權激勵的推進速度自2009年以來逐步加快,自2020年6月通過《國企改革三年行動方案(2020—2022年)》後,國有控股上市公司公告股權激勵計劃的總量大幅增長,三年行動改革成果顯著。
榮正諮詢認爲,2023年,國有企業股權激勵推進遇阻,國有控股上市公司僅公告了43個股權激勵方案,在量上較去年收縮,但從長週期角度看,國企改革縱深推進,邁入了新階段,“中特估”概念躍然紙上,有望重塑國央企估值體系,國企股權激勵發展靜待花開。
此外,從地區分佈來看,沿海開放城市、華東及華南地區實施股權激勵計劃的數量要遠大於西南和東北部地區。廣東省在2023年上市公司公告股權激勵計劃數量最多,達138個計劃,佔比20.72%;江蘇省、上海市、浙江省、北京市緊隨其後,各公告101、85、74、72個計劃,分別佔比15.17%、12.76%、11.11%、10.81%。
從行業分佈來看,2023年A股上市公司公告股權激勵計劃數量最多的行業依然是製造業,達472個計劃,佔比70.87%;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僅次於製造業,公告101個計劃,佔比15.17%;其次是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分別各公告21個計劃,佔比3.15%。製造業成爲推動股權激勵業務最廣泛的行業,一方面是因爲該行業本身上市公司體量最大,另一方面也是因爲中國傳統制造業在面臨現代工業的轉型升級過程中對核心人才的需求日益攀升。並且得益於互聯網產業的發展及信息化資源的普及,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成爲推動股權激勵業務僅次於製造業的第二大行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