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雲極速揮師海外
作者 | 劉寶丹
編輯 | 黃昱
企業出海大潮疊加AI大模型火爆全球,爲雲廠商出海帶來了新的機遇,在這種背景下,阿里雲開始加快搶佔全球市場。
12月11日,在國際市場發展溝通會上,阿里雲智能國際總裁袁千透露,未來三年,阿里雲將在全球五個國家投資新建數據中心,分別位於韓國、馬來西亞、菲律賓、泰國和墨西哥。阿里雲在持續加碼亞洲的同時,首次進入墨西哥市場。
阿里雲新一輪海外佈局將重點放在了AI基礎設施上,這也意味着,在出海10年後,阿里雲開始步入雲計算服務市場的深水區。
2008年,爲了解決淘寶算力不足的問題,阿里自主研發了大規模分佈式計算操作系統“飛天”,並於第二年投資成立阿里雲。2014年,隨着互聯網公司業務拓展到全球,催生出包括雲計算在內的互聯網基礎設施需求,阿里雲由此走向國際。
阿里雲進入海外發展的第一站是香港,隨後陸續在亞洲、歐洲和北美等全球各地建設數據中心、開放可用區。目前,阿里雲在全球28個地域運營着85個可用區,覆蓋範圍遍佈中國大陸、香港、東南亞、日韓、中東和歐美。
2017年,阿里雲啓動了和奧委會的戰略合作,此後參與了冬奧會、亞運會和今年的巴黎奧運會。奧運會也折射出阿里雲的高速發展。據袁千介紹,阿里雲在國際市場收穫迅猛增長,過去五年市場規模增長超20倍。
深耕海外市場多年後,阿里雲迎來了AI時代。去年9月,吳泳銘出任阿里集團CEO,他明確提出“用戶爲先、AI驅動”的戰略重心。目前,阿里雲基於雲計算佈局了包括通義大模型在內的整個AI生態。
截至2024年9月30日止季度,阿里雲實現收入爲296.10億元,同比增長7%,AI相關產品收入連續五個季度實現三位數的同比增長。
在All in AI的基調下,阿里雲也重新瞄準了國際業務的發力點。
一方面,阿里雲要服務好出海企業。阿里雲智能國際副總裁宋瑛橋認爲,2022年到現在,隨着中國技術、中國製造包括中國對品牌的重視度的提升,各行各業開始進行全面的出海,進入了一箇中企的大航海時代。
中企出海模式包括直接複製、用產業鏈進行佈局、做本土化營銷、本地化經營四種,他們普遍面臨全球管理、屬地化運營、全球生態和供應鏈等方面的挑戰。宋瑛橋表示,“ 在這樣的挑戰之下,中國企業必須能夠抓住的一把鑰匙,就是數字化。”
除了數字化底座,AI也在發揮越來越重要的角色。除了雲計算服務,阿里雲在海外還提供先進的AI技術及產品,比如,公司今年在新加坡上線了百鍊平臺。
宋瑛橋認爲,AI可以在提效、智能、品牌數字化三個方面賦能企業。“很多原來傳統的人貨場機制,可以通過AI重構,品牌和人貨場可以打通,這在原來沒有AI的情況下不能實現。”
另一方面,本地企業的上雲需求顯著增加。據袁千觀察,在亞洲,很多原來看起來不發達或者發展中的國家,數字化轉型需求增長較爲明顯。“原來服務的都是一些龍頭老大、集團型的企業,現在,很多本地的金融、零售企業在大的經濟週期裡也在考慮效能和效率的問題,要考慮數字化的程度。”
在她看來,投資墨西哥是5—10年的長期戰略,看好拉美市場,它不僅有大量的中國企業出海,本地數字化需求也越來越旺盛。其他4個數據中心在亞洲,相當於加投。“無論互聯網、數字化轉型,還是整個AI發展,亞洲是最活躍的市場。”
“第一個十年過去,我們把最基本的平臺能力搭建起來了,下一個十年,尤其在AI時代,我們要用更好的算力、產品和AI的能力,抓住機會。”袁千如是表示。
阿里雲的優勢在於,本地合規做得很好,比如,公司在沙特第一個拿到當地最高的合規認證。目前,阿里雲擁有130+項資質與認證,是亞洲最全的雲廠商之一。
其次是產品和技術能力。根據8月發佈的《The Forrester Wave: Public Cloud Platforms in China 2024》報告,阿里雲與亞馬遜AWS、微軟Azure、谷歌GCP處於領導者地位,並在產品和戰略方面處於全球第二。
服務方面,阿里雲在全球建設了2個全球服務中心、4個區域服務中心和18個本地服務團隊。
值得一提的還有生態,袁千表示,在東南亞和其他區域,阿里雲有自己的夥伴優勢,除了自身實力,還有很多本地夥伴來提供支持。
挑戰也顯而易見。作爲服務商,阿里雲的業務很大程度上依賴國內企業出海的情況,同時,雲計算廠商面對的最大不確定性依然來自數據安全和合規挑戰,而這會受到國際關係、本地制度和政策等方面的影響。
在成立15年後,阿里雲正式成爲阿里集團最核心的戰略業務,並將代表阿里征戰國際市場,這將決定着阿里能否超越昔日電商之王的榮光,成爲一家真正具備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巨頭。
出海之路任重而道遠,阿里雲要開始再次出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