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出海”:試水馬可波羅計劃、刷臉支付與雲服務
掃臉支付(Smile to Pay)讓阿里打響了在德國的知名度。3月15日,全球最知名的IT和通信產業盛會CeBIT在德國開幕。很快,國內的微信朋友圈被馬雲在開幕式上向德國總理默克爾及中國副總理馬凱演示這一技術的畫面刷屏了。
在本屆博覽會最中央的6號展區的主賓位置,阿里展示了天貓、支付寶和阿里雲三部分業務,在這個帶着幾分科幻色彩的開幕秀之後,支付寶展臺前,總是有參會人員排隊體驗掃臉。
阿里出現在CeBIT的舞臺上,向全世界展示自己,這並不令人意外。這家去年頂着“有史以來全球最大規模IPO”的光環登陸紐交所的中國企業將2014年定義爲全球化元年,並將全球化作爲其未來發展的三大戰略之一。就在3月17日,身在歐洲的馬雲還與意大利總理倫齊會面,共同啓動一個以馬可•波羅冠名的計劃,阿里將聯手意大利最大的兩家銀行。
過去一年有餘的時間裡,馬雲和阿里正如何把觸角伸向全球?走出國門的它們又遭遇了怎樣的“水土不服”呢?
“三駕馬車”
國際化不是新戰略—最初的阿里巴巴就是服務全球的B2B網站。
2007年,阿里旗下的阿里巴巴網絡有限公司(簡稱“阿里B2B公司”)在香港上市。阿里B2B公司最早從外貿業務起家,服務對象是國內外的企業客戶,並且僅限於外貿信息展示,不涉及交易。
根據當時的招股說明書,在國際市場方面,截至2007年6月底,阿里B2B公司擁有註冊用戶362萬,遍及200多個國家、地區。
2012年6月,阿里B2B公司退市。7月,阿里組建7大事業羣,阿里B2B公司被一拆爲二。阿里巴巴國際站信息平臺及速賣通平臺等業務被整合歸入阿里國際業務事業羣,成爲1/7。
2013年初,阿里再度調整組織架構,7大事業羣變身爲25個事業部,B2B國際事業部和B2C國際事業部浮出水面,兩者一起劃歸阿里集團副總裁吳敏芝管轄,但都只針對出口業務。
2014年1月,獨立於25個事業部之外的阿里國際B2C事業部成立,負責人爲吳倩。該部門的組建被很多人解讀爲阿里出海的重要一步。因爲,這個“筐子”裡幾乎裝入了阿里內部所有2C的國際業務—既有針對出口的速賣通,也有天貓國際和淘寶海外購兩大進口平臺。
“阿里的全球化從來不是到全世界爭奪當地的消費者與資源,與當地商家競爭,而是幫助後者使用互聯網技術觸及全球消費者,讓消費者買到過去買不到的產品。天貓國際在這當中扮演重要角色。”3月20日,負責阿里國際化業務的相關人士在接受時代週報記者採訪時表示,阿里目前的全球化戰略中,天貓國際的國際化進程佔據最重要的位置。
但天貓平臺想要“貨通全球”,首先需要支付系統的支持。
去年底,在杭州市與阿里集團戰略合作第二次聯席會議上,馬雲就指出,全球化會是阿里最重要的一個戰場。未來,希望通過阿里聚集超過20億的消費者,而其中最大的挑戰之一就是如何實現支付全球化—也就是在天貓平臺,支付寶必須支持多幣種同時交易。
這正是支付寶的全球化戰略方向。3月19日,螞蟻金服在回覆時代週報記者的郵件中寫道:“我們的目標是建立一個面向全球的支付生態體系。在這個過程中,資金渠道的全球打通和支付消費體驗的優化是實現目標的基礎。因此,未來一段時間,支付寶的海外戰略都會圍繞這兩塊內容進行佈局。”
除了天貓和支付寶,阿里旗下另一塊正在走出去的業務是阿里雲。作爲一款產品,阿里雲並不像天貓和支付寶那樣被消費者熟知,但它的重要性可以從這些案例中窺見。
譬如,掃臉支付由螞蟻金服和Face++合作研發。這項技術需要後臺處理大量來自面部的數據信息,包括分析結構、五官及肌肉等方面的數據。而這些數據處理和分析能力,由阿里雲計算提供。
又如,去年“雙十一”,整個阿里零售平臺在前30分鐘就迎來了4086萬筆的交易高峰。這些訂單中,95%都在阿里雲聚石塔中完成,無一漏單。
“從技術特點上看,阿里雲處理高併發和海量數據的能力出衆。並且,這種能力經過了市場驗證,不只是停留在測試環境中。”此次帶領阿里雲團隊參加CeBIT的阿里雲副總裁喻思成告訴時代週報記者。
“阿里雲的海外佈局是阿里集團國際化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將同電商、金融等業務互相協同推進。”喻思成說。
3月15日,阿里旗下的天貓、支付寶、阿里雲三塊業務出現在CeBIT的展臺上,彷彿阿里征戰海外的“三駕馬車”。
“馬可•波羅計劃”
在“三駕馬車”中,天貓國際是阿里的核心業務。
事實上,天貓國際開始被很多人關注始於去年的“雙十一”。那是阿里第一次把國內的購物狂歡節擴展到全球,也是成立9個月的天貓國際首度參加如此規模的大促。
促銷結束的第二天,阿里沒有公佈“雙十一”期間海外區域的交易數據,但聲稱產生交易的國家和地區多達217個,並披露了諸如美國第二大零售商Costco一天賣出300噸堅果和蔓越莓幹,狂賺2200萬的故事。
去年年末,阿里首次披露天貓國際的經營數據。據稱,這個平臺自上線以來一直高速增長,11月份的成交額比上線第一個月足足增長10倍有餘。彼時,入駐商家已有25個國家和地區的5400個海外品牌。
這並不意味天貓國際的發展一帆風順。
“其實,很多品牌都非常願意進入中國,甚至向董事會彙報的最重要的提議就是如何進入中國市場。但同時,他們一則害怕中國的商業環境,包括法律法規、知識產權保護等;二則不願花費巨資在華鋪設供應鏈。”一名阿里小二這樣告訴時代週報記者。
此前有媒體報道稱,早在2013年7月,阿里便對外公佈天貓國際的域名,但天貓國際直到2014年2月才正式上線。這半年多時間裡,天貓國際的團隊經歷了艱難的全球招商。
“2015年,國際品牌和零售商進駐天貓將是一個最重要的景觀。這其中既會有國際大牌、設計品牌,也會有全球知名的超市、大型百貨公司。”阿里國際化業務的相關人士告訴時代週報記者,天貓國際目前的方向之一是讓更多品牌砍掉中間環節,直接觸及消費者。
3月17日,意大利總理倫齊會見了因CeBIT來到歐洲的馬雲。這是兩人兩年來的第三次會面,而他們醞釀已久的“陽謀”—“馬可•波羅計劃”。
時代週報記者瞭解到,“馬可•波羅計劃”其實是阿里和意大利最大的兩家銀行—裕信銀行和聯合聖保羅銀行聯合發起的一項幫助意大利中小企業融入電子商務生態的項目。
據介紹,意大利是中小企業之鄉,但其中,“網商”的比例很低,只有10%。而這背後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意大利缺少電子商務的基礎設施,從平臺、支付到物流都沒有。
“裕信銀行和聯合聖保羅銀行都是歐洲的頂級銀行集團,不僅擁有金融業務,還具有強大的當地網絡,他們的客戶都是意大利的優質品牌。阿里會和這兩家銀行合作,在天貓國際上開設他們的旗艦店。同時,我們還會共建電商基礎設施,幫助意大利的優質產品入駐天貓。”上述阿里人士表示。
對此,有業內人士稱,馬雲的意圖無非是要把意大利的優質商品,尤其是中國消費者長期受到價格歧視的大牌商品,以“歐洲價格”送上天貓國際。
“讓品牌與消費者直接接觸,這是天貓國際所樂見的。但目前,我們面臨的困難很多,一方面是商家的謹慎,另一方面則是來自線下分銷體系的阻力。”上述阿里人士認爲,近日Chanel衝破阻力在中國內地降價,追求全球同價,這說明一些國際大牌開始意識到傳統分銷體系存在的問題。
與此同時,天貓國際遇到的另一重困境源自不規範的同業競爭。據阿里方面的知情人士披露,目前,跨境電商很火,大量資金魚貫而入,但很多人走購貨模式,也就是自己買一批貨,再通過跨境電商試點城市的倉庫進入國內。這種模式本質上鑽了政策的漏洞,以跨境電商之名做傳統貿易之事,但起效很快,會給競爭對手造成壓力。
市場準入難題
天貓國際用“與歐洲同價”震驚了中國人,支付寶則用掃臉支付驚豔了全世界。
“在支付行業,國內外都有一個共識—數字密碼將死,生物識別技術將取而代之。而相比指紋識別、虹膜識別,人臉識別更容易大規模推廣,因爲,幾乎所有用戶都可以零成本參與。”3月19日,螞蟻金服相關人士在接受時代週報記者採訪時這樣表示。
專注於人臉識別技術研發的Face++成立於2012年。在全世界最權威的人臉識別評測系統LFW中,Face++以略高於Facebook的人臉識別率,獲得世界第一。
而人臉識別由實驗室進入商用,尤其在金融領域,一大技術難題就是如何防止僞造。對此,螞蟻金服方面表示,其研究了基於場景的活體監測,能夠有效防止利用人臉照片或人臉視頻矇混過關的情況。
至於用戶的隱私問題,螞蟻金服方面則表示,他們研究的一種特有的“脫敏”技術,可以將照片模糊成只有計算機才能識別的圖像。
“以掃臉爲代表的生物識別技術是支付技術應用的重要發展方向,我們希望向世界展示這項技術,同時,也呼喚更多生態夥伴加入到推動該技術發展的隊伍中來。”上述知情人士告訴時代週報記者,螞蟻金服研究掃臉支付主要是爲互聯網金融業務進行技術儲備,何時投入商用暫無時間表。
某種程度上,掃臉支付是支付寶爲優化支付消費體驗而做的探索。而目前,支付寶的海外佈局主要圍繞資金渠道的全球打通以及支付消費體驗的優化兩方面展開。
去年10月,在螞蟻金服分享日活動上,據國際業務副總裁彭翼捷介紹,支付寶當時在海外的用戶規模達到1785萬,遍及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在俄羅斯、美國、巴西、西班牙、香港、臺灣、新加坡等地,螞蟻金服取得較快的業務進展,提供的服務包括旅遊預訂、交通、購物、退稅、一體化體驗等。
譬如,今年春節去韓國掃貨的中國遊客就發現,仁川機場的退稅點設置了支付寶專櫃,還有專人幫助遊客通過支付寶退稅。而從2014年7月推出退稅服務以來,支付寶目前的退稅服務範圍囊括了法國、德國、意大利、韓國、英國、西班牙、荷蘭、瑞士8個國家。
“目前,我們一方面加速佈局移動支付全球化,另一方面則進一步完善海淘服務體系及退稅服務範圍。接下來會在移動支付應用場景以及海外直購覆蓋範圍上做深度拓展。”上述螞蟻金服人士表示。
據其介紹,支付寶的海外拓展目前面臨市場準入方面的問題。“對於大多數國家來說,金融是一個敏感的領域。不同國家和地區對金融的理解和監管不同。而支付寶想要進入當地市場,首先必須與監管層面進行大量溝通,讓他們理解第三方支付這種創新。同時,我們也要不斷理解和適應他們的法規。”
去年1月,支付寶曾與臺灣統一阪急百貨談定合作。統一阪急百貨臺北店接入支付寶系統後,用戶可以通過支付寶“當面付”功能付款。
但很快,統一阪急百貨被臺灣金管會警告。後者認爲支付寶違反“電子票據管理條例”,屬刑事責任;而統一阪急百貨若與違法業者合作,也有刑事共犯嫌疑。
不過,去年底,臺灣地區“立法院”初審通過了第三方支付專法。今年上半年,當地監管部門可能會放開這塊市場。
“在被允許進入當地市場的前提下,資金渠道的接入是第二個難題。與銀行直連是一個需要培養的漫長過程。我們現在主要採取兩種方式,除了與銀行直連,還尋求與當地或國際上影響力較大、資金渠道鋪得較廣的一些組織或機構合作。”上述螞蟻金服相關人士表示。
“技術帝”試航出海
與電商和金融相比,阿里的第三塊業務阿里雲很多時候都站在幕後,至今令人陌生。
在成立之初,阿里雲其實只是阿里集團內部的技術基礎設施。但經過擴張之後,其開始向國內中小型互聯網企業提供處理及存儲空間的租賃服務。
目前,阿里雲在國內擁有客戶140萬,其中包括12個省(直轄市)級政府用戶。甚至,有“政採風向標”之稱的中央政府採購網也在一年前跑上了阿里雲。
而根據IDC近期發佈的2014年上半年《中國公有云服務追蹤研究》(China Public Cloud Services Tracker,2014H1),阿里雲以22.8%的市場份額首次登頂IaaS服務市場,2013年進入中國市場的亞馬遜AWS名列第五。
當亞馬遜AWS入華,阿里雲則開始進軍海外。今年3月,阿里雲位於美國硅谷的首個海外數據中心投入試運營。這意味着,其將在雲計算的發源地與亞馬遜AWS、微軟Azure正面交鋒。
而得益於阿里雲的擴張,國內用戶如今只要通過阿里雲官網,再點幾下鼠標,就能在中國本地實現位於美國的網站及移動應用的部署,不需再租用海外部署服務器。
這些只是開端。下一步,阿里雲還將在北美、歐洲、日本、中東等地選址建立數據中心。
不止如此,在雲計算和大數據研究層面,去年,阿里在全球招攬了包括普渡大學計算機系、統計系終身教授漆遠等人在內的多位頂尖計算機科學家,在美國硅谷、西雅圖、北京、杭州等地組建前瞻性研究機構IDST(Institute of Data Science&Technologies)。
“大數據和雲計算是一枚硬幣的正反兩面,雲計算爲更好地挖掘數據價值提供了工具和技術。但現在,對於大數據是什麼,我們還沒有定論,IDST的使命之一就是定義這個不確定性。”喻思成告訴時代週報記者。
據其介紹,IDST會分佈式推進包括機器學習、大數據挖掘、自然語言處理、移動搜索、多媒體識別等在內的多項前瞻性研究。一些技術成果將會通過阿里雲平臺向用戶分享。
“全球互聯是一個趨勢。很多海外企業到中國謀求發展,也有很多中國企業在海外取得了不俗的成績。阿里雲作爲公共基礎設施,需要爲‘走進來’和‘走出去’的企業提供安全、穩定、統一部署的雲計算資源支撐。”喻思成這樣對時代週報記者解釋阿里云爲何要走出去。
“公共雲計算隨着發展會形成一個全球性的生態平臺。我們很難想象,作爲一家公共雲計算的廠商卻只爲一個國家或者地區的生態合作伙伴提供價值。” 喻思成說。
馬雲對阿里雲走出國門頗有信心。在《阿里巴巴正傳》一書中,他認爲阿里最大的優勢就是雲計算,而阿里雲的優勢在於“雖然亞馬遜開放,但技術不如我們,谷歌技術比我們強,但開放不如我們”。
但也有不少業內人士質疑國產雲服務的出口前景。在他們看來,進入美國雲服務市場,阿里要直面亞馬遜AWS、微軟Azure、谷歌三大公司的圍剿。而與11歲的亞馬遜AWS相比,6歲的阿里雲不具備挑戰實力。其次,在中國政府政策的影響下,很多國外公司在中國的發展受到制約,而阿里雲在海外的發展是否會遭受對等的待遇不得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