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7位中外選手角逐,第四屆中國藝術歌曲國際聲樂比賽花落誰家?

摘要:國際影響力大幅提升

11月29日晚19時,當上海音樂學院院長廖昌永領銜的國際評委陣容,在賀綠汀音樂廳評委席就座,打開面前的小檯燈準備工作,第四屆中國藝術歌曲國際聲樂比賽決賽“緊張感”撲面而來。

作爲聲樂界備受矚目的國際賽事,出現在當晚決賽賽場的,不僅有聲樂學習者、愛好者,還有衆多聲樂界名家,所有人屏息以待最終結果。最終,烏列熱獲一等獎,方智、範雪妍獲二等獎,李庚、沈正浩、曹一軒獲三等獎。

“從2018年第一屆的六七個國家的600多名選手報名,到今年第四屆比賽吸引了來自35個國家和地區的2362名選手至官網註冊、907人報名,這其中的變化,展現了賽事國際競爭力、國際影響力和國際參與度的大幅提升。”比賽評委會主席廖昌永說,隨着中國藝術歌曲“體系化”建設走向縱深,作爲其中重要一環的賽事,在國際上的品牌“標識度”正逐步彰顯。

評委們現場工作

中國藝術歌曲賽事“天花板”

第四屆中國藝術歌曲國際聲樂比賽有685人進入網上視頻初賽,隨後,60位選手晉級在深圳舉行的複賽,產生20位幸運兒,他們轉戰上海,進入終極較量環節。決賽選手需要在A組(包括青主、冼星海、聶耳、施光南、賀綠汀等22位前輩作曲家)和B組(包括葉小綱、關峽、楊立青、陸在易、趙季平等18位當代作曲家)創作的中國藝術歌曲曲庫中各選一首展示。

獲得一等獎的蒙古族姑娘烏列熱是上音學生,上一屆比賽無緣第二輪。“我準備了兩年多了!我的本科畢業論文就是我準備的成果,是關於中國藝術歌曲‘咬字’的。作爲年輕的歌唱演員,我期待通過這個平臺更多地展示自己,也希望能像師哥師姐們那樣,不斷詠唱中國藝術歌曲,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就讀於香港中文大學(深圳)音樂學院、師從男高音歌唱家石倚潔的夏德奇,選擇了一首施光南作曲的《我的祖國媽媽》,一首葉小綱作曲的《登高》。“我從第一屆開始就關注比賽,當時我剛剛本科畢業,覺得自己水平還不足以報名,因爲在我們心中,它就是中國藝術歌曲的天花板賽事。中國藝術歌曲雖然都短小精悍,但很難唱——相比於西方歌劇裡的詠歎調,中國藝術歌曲更內斂、更含蓄。”

來自香港中文大學(深圳)音樂學院的選手夏德奇

在德國漢堡學習、旅歐多年的選手李庚演唱了《大江東去》和《橋》。“這兩首曲子都有故鄉情在其中,我一直思念故鄉,現在正好要回到國內工作,所以很有感覺。我也希望通過這個平臺能再有鍛鍊和提高。”

讓評委們欣喜的是,今年的比賽選手們在曲目選擇範圍上比往屆更廣。“一是大家有意識選擇新作品,二是經過這幾年的整理和創作,也有更多優秀作品可供選擇,除了一些著名作曲家的作品,也有一些年輕作曲家的作品加入了進來,這是一個非常好的現象。”廖昌永說,中國藝術歌曲曲目庫的豐富與作品的傳唱反哺了比賽,帶動了賽事水準的整體提升,形成良性循環。

三等獎獲得者李庚

吸引全球頂級專家到上海創作

中國藝術歌曲國際聲樂比賽由上海音樂學院2018年創辦,是中國第一個、也是唯一的藝術歌曲專項國際聲樂比賽,每兩年舉辦一次。這是2017年上音成立中國聲樂藝術研究中心後,推動中國藝術歌曲“體系化”建設的重要一環。如今,文獻整理、理論研究、聲樂教學、大師示範、賽事舉辦、新人扶持等環節形成閉環,彼此賦能。

今年的評委包括陸在易、趙季平兩位作曲家,以及來自德國、英國、西班牙和法國的四名國際評委:原德國卡爾斯魯厄音樂學院院長哈特穆特·霍爾,2015年起出任英國BBC卡迪夫世界歌唱家大賽藝術總監的大衛·傑克遜,卡內基音樂廳SongStudio藝術副總監、SongFest聯合藝術總監哈維爾·阿雷博拉,任教於巴黎國立高等音樂舞蹈學院的鋼琴家蘇珊·馬諾夫。

評委陣容

剛剛和廖昌永一起在澳大利亞、新西蘭演出“古典詩詞與書畫——中國藝術歌曲音樂會”的哈特穆特·霍爾至今記得2018年他第一次聽廖昌永獨唱音樂會時的感受:“他唱的是中文,我聽不懂,但我能感受到他當時是沉浸在夢境中,他很傷心、很孤獨,因爲他的情感表達非常強烈,讓我產生共鳴”。從此,他開始更多地去了解中國藝術歌曲,“我非常喜歡《釵頭鳳》的意境,也喜歡《紅豆詞》表達的春天的鄉愁。”

國際上,將廖昌永和霍爾合編、德國大熊出版社出版發行的《玫瑰三願:中國藝術歌曲16首》作爲教材的學校越來越多。今年中國藝術歌曲國際聲樂比賽的國際評委也都對中國藝術歌曲展現了濃厚的興趣。

評委蘇珊·馬諾夫和大衛·傑克遜

廖昌永透露,上海音樂學院計劃成立藝術歌曲創研中心,把全世界不同語種藝術歌曲的頂級專家都請到上海來,參與中國藝術歌曲的創作和學科建設。“希望用一首首歌曲的創作,來進行中國藝術歌曲、中國古典詩詞文化的全球推廣,讓更多人通過詩詞來了解中國的山川秀美、中國人的人文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