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歲王珞丹跟親媽吵上熱搜:母盼成家,女盼自由
文 | 米粒媽
上次寫完陶昕然的母親關係,米粒媽後臺收到好多留言。
不得不說,母女話題真的太容易引起共鳴了,可能很多人都會從別人家看到自己的影子吧。
事情起因是王珞丹40歲生日,媽媽爲她精心準備了驚喜。
不但燒了一大桌子菜,而且還準備了公主王冠和頭紗。王珞丹也很開心,立刻在鏡子前戴上頭紗,開心得像個小姑娘。
媽媽也充滿溫情地說:想起你小時候的樣子了。
之後,就到了吹蠟燭吃蛋糕的環節。
每年王珞丹都會許三個生日,今年爲了感謝媽媽辛苦準備,她就分了一個願望給媽媽:
讓她沒想到的是,前一秒還是溫馨快樂,下一秒氣氛就急轉直下。
王媽媽閉上眼睛,唸叨出了自己的願望:今年能帶一個姑爺回來。
此話一出,王珞丹的臉立馬掛了三尺長,併發送了無數個白眼,連說了5個“你太無聊了”。
並緊接着說:我希望你的那個別成,你這完全就是給我添堵。
這下媽媽的臉色也陰沉下來,母女倆瞬間陷入沉默。
在王珞丹看來,母親這就是在渲染焦慮情緒,還是在自己過生日的時候,太掃興了,憑什麼女人20歲也危機,30歲也危機,40歲還危機,沒必要製造這麼多焦慮。
但媽媽還是堅持認爲,這就是中國的傳統,女兒結婚就是她最大的期望。
母女倆話不投機半句多,低頭各吃各的飯,這時候媽媽又忍不住了,說:
工作人員都看着你呢,你得說點什麼呀。
王珞丹話裡有話:
爲什麼你總是這麼在乎別人的眼光呢,你不能爲了說而說。
有的人覺得王珞丹反應過度了:
媽媽忙前忙後就是爲了讓你開心,結果你還甩臉子懟人。
但是米粒媽倒是覺得,恰恰是忙活了這麼久之後卻拋出一個炸彈話題,才最讓人煩躁。
她非要在王珞丹高高興興過生日的時候提,這就顯得所有的精心準備,都是爲了壓力女兒接受自己的心願:
你看我爲你付出什麼多,又是在鏡頭前,你總該顧及一下,答應我的要求吧?
我覺得,多多少少還是有點情感綁架的味道的。
但是偏偏王珞丹不吃這一套,也不顧在鏡頭前,說翻臉就翻臉。
而她那段“冷言冷語”,倒是說出了很多遭受同款痛苦的網友的心聲:
其實,我們牴觸的不是婚姻也不是愛情,而是父母的無止盡的掌控和無邊界的侵犯。
王珞丹之所以這麼生氣,是因爲她旗幟鮮明地反對催婚不是一年兩年了,母親偏偏要在過生日的時候提,確實讓人掃興。
早在2018年的時候,王珞丹就發微博吐槽媽媽逼婚逼得太緊:
上學時天天看我跟看賊似的,男同學電話都讓您給接了,現在您着急了,早幹嘛去了?
哪怕現在王珞丹有錢、充實又快樂,媽媽也仍然固執地認爲那種快樂是虛假、脆弱、不堪一擊的,只有按部就班地結婚生子纔是真正的幸福。
除了在催婚這件事上,很多細節都能看出王珞丹母女倆的邊界非常模糊。
比如王珞丹已經40歲了,但王媽媽還是會不打招呼地用她的包,哪怕她已經勸退很多次了,媽媽卻仍然不以爲意。
更讓米粒媽驚訝的是,母女倆對她們關係的認知竟然南轅北轍。
王媽媽覺得和女兒是知心朋友,但王珞丹卻說:“我並沒有試圖讓她瞭解我”。
王媽媽覺得母女連心,你的就是我的,我出發點是好的,那你就得聽我的。
但王珞丹一直都在極力保持獨立空間,用“批判、對抗、未知”來形容和媽媽之間的關係。
而即便王珞丹已經把話說得這麼明白了,王媽媽仍然只是付之一笑。
很顯然,她並沒有把女兒當成一個40多歲的成熟獨立的女人,還是隻當做長不大的洋娃娃,可以按照自己的心意擺弄。
隔壁組陶昕然母女也同樣是這個配置:一個強勢控制的母親,一個節節敗退的女兒。
陶昕然把自己的童年形容成魔鬼訓練營,跌破班級前三要打,考了98要打,還是用去了葉子的竹條,想想都疼。
不僅如此,像拉手、擁抱、親親這種母女間常見的親熱行爲,陶昕然也一律沒有感受過,她面對的,只有冰冷生硬的鞭策和催促。
在節目中被指出這個問題後,陶媽媽自我檢討時:和女兒親暱舉動確實比較少。
陶昕然窮追猛打:不是少,是沒有!
可見雖然已經年近四十,陶昕然仍然非常介意母親缺失的溫柔。
在她心裡,母親更像是教練和馴獸師,爲了滿足目標,可以動用一切言語和肉體上的暴力手段,她只能被迫跳過母親設置的一個又一個門檻。
高考填報志願時,陶昕然不顧母親反對,執意報考藝術專業成爲演員,那是她最激烈和徹底的一次反抗。
但諷刺的是,當她憑藉安陵容成名後,所有人卻都去向陶媽媽討教育兒的成功經驗。
陶昕然當時就對母親說:我之所以成爲今天的我,是因爲我自己,而不是因爲你教育成功。
並且她發誓,今後一定不會讓女兒遭受和自己一樣的待遇。
在我看來,這不僅僅是抗議,更是割席,是與母親建立起的家庭“暴政”決絕地告別,拒絕繼續影響下一代。
所以,她總是儘可能地給女兒溫柔、寬鬆的環境,而不是像母親一樣喝令。
然而,很多曾被父母傷過的孩子,並不一定有能力做到這一點,甚至還會變本加厲地傳遞到自己孩子身上。
我想起當初看楊爍和他兒子的綜藝時,就深深地被楊爍的“威脅式教育”震撼了。
楊爍對兒子不是語言威脅,就是冷嘲熱諷,體罰、控制、命令俯首即是。
我記得最荒謬的一幕是,僅僅因爲兒子下車後和自己走了不同方向,他就勒令兒子回去重新走一遍。
當時很多觀衆都表示不可理解,這簡直不像親生的啊。
其實,楊爍並不是不愛孩子,而是因爲他不知道該怎麼正確地給予愛。
畢竟,他從小就是被爸爸打大的,所以十幾歲就離家出走北漂了。
在他的印象裡,父親就是粗暴的、易怒的、不可違抗的。
他沒有陶昕然的悟性做一個慈父,所以不假思索地複製出了一個“暴君”。
雖然控制型父母讓人相當窒息,但不可否認的是,親子關係裡,幾乎無可避免地充斥着控制和侵犯,年紀越大的父母越是明顯。
米粒媽不想過分地苛責這些父母,畢竟他們很可能就是這樣成長起來的。
他們對待孩子的方式並非出於惡意,而是源於時代烙印在身上的痕跡,就像《三體》裡的“思想鋼印”一般無法逃避。
只是,時代的車輪早已匆匆碾過,物是人非,他們卻仍然試圖用舊的邏輯指引孩子的路,卻不知道這是在刻舟求劍,註定一無所獲。
節目中,工作人員問王媽媽什麼時候會需要女兒,媽媽卻一直在說:
我會盡全力幫助她,但是不給孩子添麻煩,哪怕我躺在病牀上。
很顯然,縱然王媽媽再強勢,也從來沒有想過從女兒那裡得到什麼,她唯一的希望,就是女兒快樂幸福。
只是她所認爲的得到幸福的路徑,和女兒是不一樣的,所以母女總是處於擰巴和對抗之中。
其實,絕大多數父母也是如此。
他們總是拼命把自己覺得最好的東西硬塞給孩子,甚至不惜打罵、大吵大鬧。
但是卻發現自己漸漸老了,不明白孩子需要什麼了。
孩子一天天長大,越來越不聽話,他們才越來越發覺,原來早已不是孩子需要自己,而是自己需要孩子了。
這樣想想,父母頑固的控制中,何嘗不是一種對被拋棄、被嫌棄的焦慮和恐懼呢?
王媽媽曾經給王珞丹發過一個視頻,因爲她覺得視頻裡說得特別對。
王珞丹對媽媽說:這個觀點,我四五年前就跟你說過了,你當時否定了我。
不過王珞丹還是覺得很開心,雖然這份認可遲到了四五年,但是至少說明了媽媽也在偷偷地進步,努力理解孩子的感受和看法。
這何嘗不是一種雙向奔赴呢?或許過程緩慢到我們無法察覺,仍然也是珍貴而美好的。
想起朱自清《背影》背後的故事。
其實朱自清和父親關係一直都很緊張,父親是典型的封建大家長,是家裡唯一的獨裁者。
朱自清在父親面前是沒有自我和尊嚴的,甚至他成家之後,朱父還要求他全數上交工資,對兒媳也指指點點,弄得人家鬱鬱寡歡。
這一切讓朱自清忍無可忍,帶着妻兒遠走他鄉,幾乎和父親斷了往來。
後來他曾返鄉和談,可是父親連門都不讓他進。
父親的決絕讓父子關係再度降到冰點,但讓朱自清沒想到的是,不久後的某天,他竟然收到了父親的來信,信中說:
我身體平安,唯膀子疼痛厲害,舉箸提筆,諸多不便,大約大去之期不遠矣。
朱自清一瞬間發現,父親老了,他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大家長,而只是一個衰老多病的老人在向兒子示弱,祈求能夠挽回一些親情,這是前所未有的。
這封含蓄又強烈的信,讓父子間的矛盾與積怨瞬間瓦解,朱自清才提筆寫下了《背影》,作爲父親求和的迴應。
走到人生邊緣上,朱父才恍然發覺:
死死抓住家長的指揮棒不放,對自己和孩子都是一種傷害,感情比規矩重要,一味獨斷只會活成孤家寡人。
年紀越大,米粒媽越是能體會和理解父母,也越來越覺得,親情中很多事情是很難用是非對錯解釋的。
我們都是時代的容器,承載的是各自時代給予的觀念。
愛雖然恆久不變,卻會因此產生時差。
是的,我們生來就是和父母有時差的,他們用他們的方式愛着我們,我們用我們的姿態半推半就。
我們越來越大,越來越強,父母越來越小,越來越弱,以前是我們跟着父母的腳步,後來是父母追着我們的步伐。
以前是父母手把手地教我們走路說話,後來是我們等待父母慢慢地接受新的世界。
要父母改變很難,可能會經歷一段血肉模糊的磨合,一段長長的適應的過程,就像他們曾經不厭其煩地教會我們說話、走路、吃飯,現在,他們需要的是我們的耐心和體諒。
每個人都會有老去的一天,多多少少都會經歷被時代、被孩子、被社會冷落甚至排斥的感覺。
個人簡介:@米粒媽頻道(歡迎關注),米粒媽,美國海歸,海淀家長,噹噹新書總榜第一名《影響孩子一生的親子英文書》作者。專注於學習乾貨、教育經驗分享,5-12歲孩子的教育和升學,英文、數學、科學啓蒙,以及全世界的新奇好物推薦,歡迎關注!(0~5歲寶媽請關注:@米粒媽愛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