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0多年前的老祖宗,是怎樣生活的?

“奉賢”名字的由來

你知道嗎?

“敬奉賢人,見賢思齊”

相傳春秋時期

孔子唯一的南方弟子言偃

曾來此傳道講學

爲紀念這位賢人

在設縣時便取名爲“奉賢”

奉賢依江海而興

擁有近 5000 年的文明史

是上海最早的岡身成陸推進地帶

最早的良渚文化繁衍地域之一

也是最早的儒家道啓東南策源地區

更是上海江南文化、海洋文明

最厚重的發端地之一

在遙遠的4000年前, 奉賢先民

是如何 在柘林、江海和浦秀等地

刀耕火種、繁衍生息的?

請看——

1

柘林遺址重現5000年前的岡身薪火

奉賢南擁杭州灣,北枕黃浦江

早在距今約四五千年前

境內西部地區已有先民

在海邊開拓生息

良渚文化、馬橋文化、吳越文化

在這片土地上薪火相傳

襟江帶海,盡享千年江海之利

人煙逐漸聚集,商業日益發展

奉賢這塊土地開始走向繁榮

距今約5000年前,奉賢開始成陸並迎來了首批居民。目前,奉賢已經發現江海遺址、柘林遺址及浦秀村遺址等三處古文化遺址。

對這些遺址進行的科學考古發掘表明,奉賢至少在良渚文化晚期就已經存在人類活動。

這三處遺址均位於岡身遺蹟之上,遠古居民以岡身高地爲居住之地,在此繁衍生息。

柘林遺址位置示意圖

今上海西部有一條西北—東南走向的地下貝殼砂帶,砂帶比兩側地面稍高,古稱“岡身”。其西界北起太倉,南經外岡、馬橋至漕涇(金山東)以東;東界北起嘉定,中經南翔、莘莊、竹港,南至奉賢、柘林附近。岡身東西最寬處達10裡,最窄4裡,形成於距今七千年至四千年間,是上海境內最早海岸線標誌物。

柘林遺址位於岡身的最南端,即奉賢區瀕海的柘林鎮馮橋村,1973年開挖河道時被發現,2017-2018年,上海市文物局組織地下文物埋藏區考古勘探,探明瞭遺址主體文化堆積。柘林遺址是一處新石器時代晚期至商周時代的古文化遺址,內含良渚文化、馬橋文化、吳越文化三類文化遺存。

近日,奉賢區博物館

對歷史廳常設展內的

“岡身薪火”段展品進行了更新

據奉賢區博物館館長張雪松介紹

此次上新的展品主要來自

柘林遺址的最新考古發掘成果

有良渚文化時期的

石器、玉器、陶器

共計30件

“柘林遺址兩次考古發掘成果以良渚文化晚期墓地的發現最爲重要,墓葬隨葬了大量精美文物,數量豐富,種類繁多,以成組陶器、玉石製品、骨角器以及刻符陶器等見長。

這些豐富的文物,爲我們展現了良渚文化時期先民臨海而居的基層聚落景象。觀衆們可通過展品瞭解新石器時代奉賢地區的文化面貌。”張雪松介紹道。

此外,張雪松還提到,柘林遺址的科學考古發掘成果還可以爲我們提供古代的地理學、氣象學和人類學相關的研究參考信息,發現古代天氣給先民的生活居住帶來的具體影響,瞭解先民的生活習慣、身體狀況、平均壽命等等各種信息,還原當時的先民生活場景。

2

華亭海塘見證先民平波安瀾的生活

海塘,是古代沿海人民

在與海潮的鬥爭中

創建和發展起來的海堤工程體系

因其工程艱鉅、構築雄偉

堪與運河、長城比肩

一條條防潮大堤

猶如濱海長城護衛着沿海富饒的土地

和人民的生命財產

因此又被稱爲“海上長城”

奉賢地處杭州灣北岸,東連南匯,西接金山,區內陸地面積720.44平方公里,區域南境杭州灣沿海岸線31.6 公里。漫長的海岸沿線時時受到急流洶涌潮水的威脅,歷來潮患嚴重。奉賢海塘修築啓於唐宋,興於明清,是江南海塘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國海塘史上有着重要地位,至今保留着上海地區最長一段海塘—華亭東石塘。

奉賢華亭海塘是衆多寶貴海塘遺址遺蹟的重要代表,承載着上海奉賢沿海地區人民靠海、吃海、用海、思海的歷史與文化,是沿海人民用智慧和力量與深邃的海洋和諧互動共存的見證。

據張雪松介紹,目前考古揭露出來的海塘長度約4.5公里,稱之爲華亭海塘奉賢段。“奉賢揭露的這一段是以石爲骨,以土爲膚的土包石海塘,所以我們現在看到的是它骨骼的部分。塘體的構造工藝也十分出色,由條石壘砌,並用鐵榫、鐵鞘扣連、油灰抿縫構築而成。塘身非常穩固。”

“華亭海塘在抵禦潮汐肆虐,穩固海岸線方面發揮了巨大作用。在修築海塘之前,沿海岸線的土地一直在陷落。自從修建了華亭海塘之後,奉賢南部的土地不僅不再陷落,還成功向外延伸了。自此,當地老百姓方能安居樂業。”張雪松介紹說。

3

江南文化構築上海的文化底色

敬奉賢人的奉賢是儒學南下的產物

更是江南文化的重要發源地之一

2400多年來

奉賢人民不斷傳承和弘揚

言子儒學思想的核心內涵

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賢文化”

而奉賢區博物館,則成爲了“賢文化”與上海江南文化融合的縮影,這裡展示着千年南上海厚重的人文底蘊和滄海桑田的時代變遷。

去年,博物館舉辦了“奉海榮光——柘林遺址考古成果展”。“這是首個立足奉賢的考古發掘成果展,展示了奉賢地區史前考古文化特徵,呈現了良渚文化時期奉賢先民的生活場景。這類展覽對於新江南文化的闡釋、新城文化特色的打造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張雪松在接受採訪時如是說道。

張雪松認爲,江南文化是上海紅色文化、海派文化等多元文化的底色和搖籃,是上海文化發展的肥沃土壤。正是它和其他文化碰撞出的耀眼火花助力培育了上海海納百川、大氣謙和的文化屬性和城市品格。

談到未來,張雪松表示,博物館將會繼續着力挖掘和介紹本地文化,用科學的手段、實證的方法讓本地文化站得住腳,同時,也將搭建好博物館這個交流互通的平臺,保持本土文化研究的深度,也要拓展其廣度,讓外部的優秀文化來到奉賢與觀衆見面。

滬團團來送福利啦!青春上海獨家精美徽章共3款,你心動了嗎?

想要想要!如何才能獲得呢?

點亮本文【在看】與【點贊】,並在評論區留言互動;當【在看】數達到200時,評論點贊第一的小夥伴將免費獲得一套徽章喲~

作者:青年報·青春上海記者 劉秦春/文 郭容/圖、視頻

部分來源:上海發佈、奉賢文化旅遊、奉賢區博物館

製圖:小瓊

責任編輯:寶丁

校審:林桂人

終審:神小丟

點亮點贊、在看

一起探尋上海之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