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牛津年度詞彙揭曉!“brain rot”說的是你嗎?
最近,牛津大學出版社宣佈了 2024 年的年度詞彙“brain rot”。這個詞彙在全球 37,000 名參與者的投票中脫穎而出,成爲今年最具代表性的語言現象。
牛津大學出版社對這個詞的英文解釋爲:
圖源:牛津大學出版社
brain rot 是由 brain(大腦)和 rot(腐爛)兩個詞組合而成的合成詞,也可以寫作brainrot,中文解釋爲“腦腐化”或“心智退化”,指一個人精神或智力狀態的惡化或退化,特指過度接觸低質量網絡內容所導致的智力或心理退化。
此外,這個詞也用來描述那些無意義、簡單甚至愚蠢的內容,尤其是社交媒體平臺上充斥的淺薄視頻和信息。
例如,一些 TikTok 用戶自嘲自己沉迷於無趣的短視頻,體驗到了“brain rot”。
brain rot 反映了數字化發展,尤其是社交媒體的迅速普及所帶來的負面影響。
詞源
“腦腐”一詞最早追溯至 1854 年,在亨利·梭羅的著作《瓦爾登湖》中首次使用。
當時,梭羅記錄了自己在自然中簡單生活的經歷,並在結論中批評社會傾向於貶低複雜或多義的思想,而偏愛簡單化的內容,認爲這反映了人類精神和智力努力的普遍衰退。
他寫道:“當英國致力於治癒馬鈴薯病時,難道沒人試圖治癒更廣泛且更致命的‘腦腐’嗎?”
圖源:牛津大學出版社
爲什麼入選?
雖然這不是一個新概念,但今年 brain rot 在網絡上,尤其是短視頻平臺上被廣泛使用,變得愈發流行。該術語的使用頻率在牛津語料庫中年同比增加了 250%。
圖源:牛津大學出版社
“brain rot”這個詞自去年起在 TikTok 上開始流行,許多博主發佈視頻討論因過度上網而造成的心智退化現象。
有些人總結說,判斷一個人是否“得了腦腐”的簡單方法,就是觀察他們在日常交流中是否頻繁使用網絡流行語。
這是因爲流行語本質上是一種“思維快捷方式”,是對社會現象和觀點的簡化和概括。過度依賴這些流行語實際上是一種思維懶惰,容易形成依賴,導致人們缺乏獨立思考能力。
目前,這種流行語的濫用在西方兒童和青少年中非常普遍,一些媒體甚至將網絡熱梗和流行語稱爲“brainrot language”,因爲它們確實會對思維產生腐蝕作用。
圖源:Bing
牛津大學出版社語言部負責人卡斯珀·格拉思沃爾表示,回顧過去 20 年的牛津年度詞彙,能夠看到社會對虛擬世界生活演變的關注日益增強,以及互聯網文化如何逐漸融入我們的日常生活。舉例來說,2013 年的年度詞彙就是“自拍”(selfie)。
牛津大學出版社的專家們每年會根據語料庫數據整理出一份候選詞彙列表,供公衆投票選出年度詞。
其他候選詞
今年除了“腦腐”之外,還有另外 5 個候選詞,涵蓋了從金融界到幻想元素等多個主題,同時反映了科技對社會發展的影響。這些詞彙和表達在 2024 年的使用頻率顯著上升,受到了新的關注。
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其他的候選詞都是什麼吧!
1.demure
(adj.) 端莊得體
圖源:牛津大學出版社
Demure(指人)在外表或行爲上顯得內斂、剋制;(指服裝)則是不顯眼、不張揚,也不過分暴露。
demure 一詞在《牛津英語詞典》中最早的用法可追溯至 1377 年,原意是指平靜的海面。從15世紀末開始,它的含義擴展至形容一個人的言談舉止顯得沉着、莊重、嚴肅和矜持,並一直延續至今。自 17 世紀起,demure 也用於描述不張揚的服裝風格。
2024 年 8 月,demure 一詞的使用頻率大幅增加,這一趨勢源於 Jools Lebron 在視頻平臺上的一段熱門視頻。在視頻中,Lebron 用“very demure, very mindful”(很端莊,很得體)來形容妝容,營造一種精緻的氛圍感。這一說法迅速在用戶中廣爲模仿和傳播。
隨着視頻走紅,許多人開始在社交媒體上模仿,而有些網友則利用這一機會嘲笑那些過分注重儀式感的人。
圖源:TikTok
2.dynamic pricing
(n.) 動態定價
圖源:牛津大學出版社
動態定價是指根據市場對產品需求和顧客購買力等因素,實時調整產品或服務的價格。在需求高峰期,價格會提高;而在需求低谷時,則會降低,以實現利潤最大化或銷售量提升。
這個詞來源於瑞典語“dynamiska prisbildning”,最早由兩位瑞典經濟學家引入,自 20 世紀 20 年代,這一概念已廣泛應用於經濟和商業領域,近年來在非專業領域也獲得了越來越多的關注。
雖然“動態定價”並不是一個新現象,但今年人們對此的認知和討論明顯增加。
例如,在近期波動不定的演唱會票價中,許多粉絲(往往無奈地)不得不支付原價幾倍的費用,僅僅是爲了遠遠一瞥自己喜愛的藝人。
此外,粉絲們在虛擬排隊中耗費數小時後才得知需支付的金額,這引發了大家對動態定價透明度和性價比的質疑。
圖源:Bing
3.lore
(n.) 知識背景
圖源:牛津大學出版社
Lore 是指關於某人或某物的一系列(所謂的)事實、背景信息和軼事,通常被視爲理解或討論相關主題所必需的知識。
在《牛津英語詞典》中,lore 最古老的含義是指“指導、教育或教學行爲”。此外,lore 還指與某一特定主題相關的傳統事實,例如動物傳說、鳥類傳說、童話故事和植物傳說等。
近年來,人們開始在不同語境中使用 lore 一詞,例如討論公衆人物的軼事、影視角色背後的故事,甚至個人經歷也常被稱爲“lore”。
Lore 甚至包括遊戲世界的社會、地理、歷史和文學元素,幫助玩家更深刻地理解遊戲世界的複雜性與多樣性。比如今年,隨着遊戲《黑神話:悟空》在全球範圍內的火爆,海外玩家也紛紛開始深入研究和討論其中的 lore,以便更好地理解遊戲的劇情。
圖源:Bing
隨着網絡文化和社交媒體的蓬勃發展,許多“網絡名人”通過社交平臺獲得知名度,並形成了極爲活躍的粉絲羣體,這使得“lore”一詞的使用範圍進一步擴大。另外,lore 也用來形容一些粉絲爲了表現自己對某公衆人物的深入瞭解而在其他粉絲面前展示的自我“優越感”。
4.romantasy
(n.) 浪漫奇幻
圖源:牛津大學出版社
Romantasy 是一種將浪漫小說與奇幻元素結合的文學體裁,通常圍繞魔法、超自然或冒險主題展開,以浪漫故事情節爲核心內容。
Romantasy 一詞起源於 2008 年,當時一些出版社已經將其作爲體裁標籤,用於標識英語浪漫奇幻小說在德語翻譯版中的應用。
隨着時間推移,romantasy 一詞的使用頻率逐漸上升,並在過去一年中急劇增長,漸漸成爲社交媒體上的熱門趨勢,無論是微電影還是輕小說,都深深迎合了大衆的口味,甚至成爲人們在網絡世界中尋求慰藉的避風港。
圖源:Unsplash
5.slop
(n.) 電子垃圾
圖源:牛津大學出版社
Slop 一詞指的是利用人工智能生成的藝術、寫作或其他類型的內容。這些內容通常被隨意或大量在線共享,且質量較低,往往缺乏真實性或準確性。
詞源 slop 這個詞自 19 世紀中期起就被用來形容文化內容,最初指代那些帶有悲傷色彩的文學作品,後來逐漸泛指無意義或無價值的內容。
2024 年,牛津大學出版社發現 slop 這個詞的使用率增加了 332%,專門用來指代通過大語言模型生成的低質量、不準確或虛假的內容。
這種由 AI 生成的劣質內容在搜索引擎和社交媒體上越來越常見,大多數人都認爲這些內容是不必要或劣質的。
今年是牛津年度詞彙(Oxford Word of the Year)誕生二十週年,牛津年度詞彙一直強調那些影響我們日常交流方式、反映一年中文化變遷、模式和情感的語言。
總的來看,這六個詞或多或少都與社交媒體有關,隨着人們對社交媒體平臺的依賴不斷加深,語言表達也會受到其影響,網絡俚語層出不窮,舊詞彙也會被賦予新的含義。
如果大家想出國留學,但又不知道自己能申請上什麼樣的學校,也不知道哪些留學目的地或學校適合自己。
別擔心,【留學 AI 測評】來幫你!
大家可以利用留學咖啡館推出的【留學拿鐵】 AI 測評工具,依託於大數據分析,爲測評者推薦最適合他們的留學院校,同時根據申請者的不足之處,也會提出相應的優化建議!
趕緊點擊下方小程序,搶先免費體驗吧!
▌聲明:本文由留學咖啡館原創編輯,轉載請註明
▌來源:牛津大學出版社,Bing,Unsplash
▌關於版權:留學咖啡館尊重版權,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