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萬元買的基金“縮水”2萬多 能向銀行索賠嗎?
(原標題:10萬元買的基金“縮水”2萬多,能向銀行索賠嗎?)
據杭州中院案件披露,5月份,王強(化名)在某銀行營業網點簽署了《個人基金業務申請書》,認購了某股票型證券投資基金10萬元,並在次日收到成功認購的短信。
兩個月後,王強在該銀行自助終端辦理了該基金的贖回手續,贖回資金74700元。兩個月時間自己的投資就“縮水”了兩萬多,王強氣憤不已,將該銀行訴至法院,請求判令銀行承擔其損失25300元。
王強所簽署的申請書中用黑色加粗字體明示“基金有風險,您有可能遭受損失。請詳閱證券投資基金投資人權益須知、擬購基金的公告等信息,銀行僅代理接收投資人申請,對基金的業績不承擔任何擔保或責任”。
王強購買係爭基金產品前曾做過風險評估測試,測試結果爲進取型投資者。
銀行提交了視頻證明,視頻中銀行工作人員向王強披露了基金名稱和基金代碼,並對手續費費率、封閉期等重要事項進行了告知。
法院認爲,王強申購基金時,銀行履行了風險提示義務、基金相關信息的披露義務和對格式免責條款的提請注意義務,同時也特別說明了銀行的法律地位及法律責任。王強以不知悉免責條款和簽署申請書並非真實意思表示來否認其簽字的有效性缺乏依據,遂駁回了王強的訴訟請求。
金融消費者在購買金融產品前請務必嚴格按照金融機構的要求如實進行風險測評,選擇與自身風險評估等級相匹配的產品;
投資前應充分了解基金產品及所屬公司的相關情況,謹慎做出投資決策;
銀行理財也不是保險櫃,根據央行、銀保監會、證監會、外管局等四部委聯合發佈的《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包括銀行在內的任何金融機構在開展資管業務時不得承諾保本保收益;
近年來一些不法分子打着“理財”、“衆籌”、“股票投資”、“信託”、“私募”等旗號,宣稱“高收益低風險”以誘騙羣衆,面對這些詐騙行爲具有防範之心,杜絕盲目追逐高收益,避免陷入金融騙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