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歲的楊振寧,究竟有什麼了不起?

作者 | 燕梳樓

昨天,楊振寧100歲誕辰。

清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中國物理學會,聯合爲他舉辦了“百歲大壽”慶典。

一個更重要的信息是,教育部受委託專程到清華大學看望慰問楊振寧,並贈送花藍,祝福他健康長壽。

注意,這樣的“國士之禮”,是一個在世科學家可以獲得的最高禮遇。

很多人對此表示不理解,網上一條評論非常有代表性:

他作出什麼貢獻了?

他爲科學作出什麼貢獻了,他又爲這個國家作出什麼貢獻了?

言下之意就是,憑什麼要給他這樣的待遇,甚至把他當“國寶”一樣捧着?

長期以來,很多人對這樣一位舉世公認的大物理學家,認知都僅僅停留在他和美嬌妻翁帆的花邊新聞上。

這在高尖技術被卡脖子的大背景下,不能不說是一種悲哀,更是一種愚昧。

今天,我就來告訴你一個真正的楊振寧。

01.

12歲,我要拿諾貝爾獎

1922年,楊振寧出生在安徽合肥。

因爲母親念過幾年私塾,所以楊振寧最要的啓蒙老師來自於母親。

在6歲時,母親就教會了他3000多個文字,更教給了他堅韌不拔的意志。

1929年,其父楊武之應聘清華大學。於是 7歲的楊振寧就住進了清華園大院。因爲頭比較大的緣故,被小夥伴們戲稱爲楊大頭。

雖然楊振寧從小就很頑劣,爬過清華園裡的每一棵樹,還曾因考試偷看被處罰過,但他的數學天賦還是無法阻擋地突顯出來,對幾何和微積分表現出強烈的興趣。

作爲數學教授的楊武之當然非常高興。但他卻不動聲色地請來了一個歷史系的高手,教楊振寧《孟子》,並要求他全文背誦。

而楊振寧卻對父親書架上的數學書籍特別感興趣,但又看不懂英文和德文,所以經常找父親去請教,每次楊武之就會笑說說,不着急,慢慢來。

父親的教育方式對楊振寧影響極大,這確實值得我們這些拼命雞娃的父母反思。

中國第一個數學博士 楊武之

12歲的時候,楊振寧偶然看到一本書,是艾迪頓寫的《神秘的宇宙》,從此有了明晰的人生方向。。

他一口氣讀完後,熱血沸騰意猶未盡,便一路跑回家跟母親誇下海口:

我要拿得諾貝爾獎。

22歲時,楊振寧以優異成績從西南聯合大學研究生畢業,並留學執教。一年後,機會來了,他拿到庚子賠款獎學金赴美深造,就讀於芝加哥大學。

也是在西南聯大,他愛上了自己的學生,杜致禮。

而杜致禮的父親,則是大名鼎鼎的杜聿明。

02.

32歲,提出規範場理論

10年過去,楊振寧32歲。

他在物理學領域表現出來的天賦越來越矚目。

1954年,楊振寧和學生米爾斯提出非阿貝爾規範場的理論結構。這個規範場理論有多牛逼?

丁肇中曾說,20世紀物理學的里程碑有三件事:一是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二是狄拉克的量子力學,三是楊振寧的規範場。

基於這一理論模型,誕生了7個諾貝爾獎,還有幾十個其它類型的諾貝爾獎與此相關。

可以說,楊振寧的規範場理論,幾乎影響了半個世紀的基礎物理學。

更牛逼的是在兩年後,他與李政道共同提出宇稱不守恆理論,推翻了物理學的中心信息之一——宇稱守恆基本粒子和它們的鏡像的表現是完全相同的。

楊振寧與李政道

這一個發現意味着什麼?

意味着分子、原子和基本粒子物理的一個基本革命,將影響整個物理學界的方方面面。

因爲這個劃時代的重大發現,讓他在1957年和李政道一起,獲得了當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成爲第一個獲得諾貝爾獎的中國人。

第一年發現,第二年就獲得諾貝爾獎。這在當年需要排位的諾獎環境下,簡直是個奇蹟!

而這一年,他才35歲。

在頒獎宴會上,他滿含淚光地說:

我的最大貢獻,就是改變了中國人自覺不如人的心理作用。

而他的科學成就當然遠遠不止這些。相變理論、玻色子多體問題、楊—Baxter方程、超導體磁通量子化的理論解釋、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恆、楊—Mills規範場論……

一系列學術理論,奠定了楊振寧在物理學界的泰斗地位。

2000年,《自然》雜誌評出千年以來20多位人類最偉大的物理學家。牛頓、愛因斯坦、麥克斯韋、薛定諤、波爾、海森堡……

沒有霍金的名字,但楊振寧卻排在第18位,成爲唯一在世的獲獎科學家。

2019年9月21日,“求是終身成就獎”授予物理學家楊振寧先生。

這是個極具份量的獎項,此前得主只有“兩彈一星”元勳周光召一人。

得到這個獎項的科學家,必須同時具備三個條件:無可爭議的學術成就,高山仰止的科學精神,悲天憫人的人文情懷。

寫到這裡,你對楊振寧的科學成就還懷疑嗎?

楊先生之所以並不廣爲人知,是因爲他的成就主要在理論物理領域。

你崇拜的霍金,其成就遠遠不如楊振寧。

03.

52歲,打開中美科學大門

有人攻擊,楊振寧不愛國。

甚至還有一些網噴子高喊“楊振寧滾出中國”。

這些無腦鍵盤俠什麼也不會,喊出口號來卻驚天動地。

那麼接下來,我再來揭秘關於楊振寧到底有多愛國的一些塵封往事。

當年,大國甫定,中美冰谷。楊振寧和錢學森、鄧稼先一樣,都是一腔熱血,渴望回國效力。但杜魯門總統下令,禁止任何在美博去中國。

爲了搞原子彈,中國政府想了很多辦法,終於讓錢學森、鄧稼先輾轉回到國內。

於是很多人就罵楊振寧關鍵時候當了逃兵,留在美國當院士。

其實這是一個誤解。錢、鄧學的是應用物理,而楊振寧學的是理論物理,完全不是一回事。所以當時國家就決定,讓錢、鄧先回國,楊振寧繼續留在美國搞研究。

而楊振寧也沒有讓國家失望,成爲第一個拿到諾貝爾獎的中國人。

其後又陰差陽錯,因爲楊振寧出國是在1945年,持的是“中華民國”護照,所以他在獲得諾貝爾獎致辭中,特別強調自己是“中國人”。

1964年他加入美國國籍時,也並沒有放棄“中國護照”,而是雙重國籍。

雖然是洋院士,但心始終是中國心。

但即使如此,父親至死也沒有原諒他。

1971年,楊振寧回中國訪問,是美籍知名學者訪問新中國的第一人。

他叩開了中美之間緊閉了三十多年的科學大門,與周恩來總理進行了5個多小時的長談。

回國前,他列了一份需要見面的親友名單,排在第一位的不是自己的父親,也不是尚未謀面的岳父杜聿明,而是鄧稼先。

估計是心有感應,楊振寧這個時候見鄧稼先,恰好救了好友一命,救了一批覈武器專家。

據鄧稼先夫人許鹿希回憶,當時搞核武器的人受迫害很慘,“會英文的就是美國特務,會俄文的就是蘇聯特務”。

此時,鄧稼先剛被調到青海接受批鬥,危急時刻因爲楊振寧的會見,周恩來命人把鄧召回北京,僥倖得救。

隱姓埋名30多年的鄧嫁先

1985年,鄧稼先查出身患直腸癌,1986年5月至6月,楊振寧先後兩次回國去醫院探望鄧稼先,還設法搞到尚未上市的治癌新藥送往北京。

現在再看那條流傳甚廣的謠言,說楊振寧問病牀上的鄧稼先,爲10元錢搞科研值不值。是不是就顯得無比荒唐?

首次訪華後回到美國,聯邦調查局曾多次找到楊振寧,他鎮定而堅決地答道:

“在中國,我的父親、母親、弟妹們——我的親屬們都在那裡,我的許多朋友在那裡,我想念他們,所以我要去看望他們,這並不觸犯美國的法律!”

楊振寧的大義之舉,於友于親於國於家,都堅忍若斯。

04.

82歲,相約千里共同途

你留下來,可以發揮更大作用。

當年和鄧嫁先的一番談話,一直深藏在楊振寧的心裡。

作爲一個有世界影響力的科學家,楊振寧對國家的貢獻從來不只侷限於實驗室和學術論文。

中美建交前,世界華人掀起轟轟烈烈的“保釣”運動,楊振寧在美國參議院聽證會上闡述釣魚島是中國領土的事實,多次爲之奔走疾呼,被稱爲保釣運動的精神導師。

從諾貝爾獎物理學家,到保釣先驅,這是楊振寧的另一面。

他還有一個重大貢獻,就是對科技人才的培養和引進。

1978年,在他的倡導下中科大創建首期少年班。

1979年初,鄧小平訪美,與美國總統卡特簽約建交,楊振寧代表全美華人協會和全美各界華人在鄧小平夫婦歡迎宴會上致辭。

1983年,楊振寧向鄧小平建議“搞軟件15—18歲較有利”,由此科大少年班設立計算機軟件專業。

1984—1986年,楊振寧倡議的“億利達青少年發明獎”“吳健雄物理獎”和“陳省縣數學獎”相繼成立。

1997年,楊振寧建議下清華大學成立高等研究中心,他把在清華的工資都捐出來,用於引進人才和培養學生。

這麼多年來,他爲清華培養出多名傑出青年物理學家,獨自一人把清華大學冷原子凝聚態科研水平提高了幾十年,他義務參與建設中國六十多個一流物理實驗室,全身心投入中國物理學教學工作,90多歲依然給本科生上課。

2003年底,楊振寧回北京定居。清華大學蓋了三幢“大師邸”,一幢給楊振寧,一幢給姚期志,一幢給林家翹,姚和林都是楊振寧勸回來的。

無論過去還是現在,他都以物理學第一人的身份,用面子爲中國請回無數人才,爲中國科學家打開廣闊視野,不停拉近與世界科技前沿的距離。

不知道那些指責非議楊振寧的人,是真的無知,還是什麼其他目的。

就在昨天的百歲誕辰慶典上,楊振寧首次披露了他與鄧稼先的“世紀約定”。

1971年,鄧稼先給楊振寧寫了一封信,信中主要是回答楊振寧的一個疑問。楊振寧回國時,見到昔日的同學、好友鄧稼先非常高興,同時向他證中國的原子彈是否有外國專家參與。

因爲當時國外的報紙上根本不相信中國人自己人可以造出原子彈。

楊振寧和鄧嫁先

當時鄧稼先並沒有回答他,而是說要向組織上求證後答覆。

而這封信,主要的內容就是爲了告訴楊振寧:

中國的原子彈是中國人自己做的!

信的最後一段,主要是敘舊。因爲兩人是發小,從初中開始就是同學,感情早就超越了普通的同學關係,所以鄧稼先用了一句話來表達再次相見的願望: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同途。

把嬋娟改爲同途,可謂意味深長。

這是在召喚老同學老朋友,早日回國共同戰鬥報效祖國。

這層意思,楊振寧顯然讀懂了。2017年2月,楊振寧正式轉爲中國科學院院士;同年8月26日,他以95歲高齡正式恢復中國國籍,成爲中國公民。

他終於完成了他的使命,回到祖國的懷抱。

所以昨天的致辭中,楊振寧深情回憶起與鄧稼先50年前的約定,雙眼含淚地說:

我這50年是合了你‘共同途’的途的,我相信你也會滿意。

想必,九泉之下的稼先先生,一定也很欣慰。

05.

100歲,白髮對紅妝

最後再來說說他和翁帆的愛情故事。

2004年12月24日,楊振寧和翁帆手挽手走進北京民政局。

在現場工作人員的祝福下,時年28歲的翁帆和82歲的楊振寧正式登記結婚。

消息瞬間成爲一個爆炸性新聞,舉世譁然。有人罵楊振寧爲老不尊老牛吃嫩草,也有人罵翁帆貪圖財產不要臉。

更有好事者引用蘇軾那首詩來揶揄這對老夫少妻,表達嘲笑:

十八新娘八十郎,蒼蒼白髮對紅妝。鴛鴦被裡成雙夜,一樹梨花壓海棠。

甚至還有人上升到道德的高度怒斥其傷風敗俗,悖倫理!

畢竟相差54歲啊,楊振寧比翁帆的父親都要大。

轉眼之間,他們的婚姻已經走過了18年。

當年28歲的翁帆如今已經46歲。

他們出門時,依然會習慣性的十指相扣,像年輕的情侶們一般。

僅僅這一幕,就勝過了很多走過10年、20年婚姻的尋常夫妻。

曾有記者採訪過楊振寧,你爲什麼要和翁帆結婚?

楊振寧從來也不迴避,坦誠地回答:

找個年輕的伴侶能延長壽命。

“我這個人是很老實的,我有自知之明,一個老年人的孤獨,我很怕的。所以人家一問我,我就很老實地回答,如果我沒遇到翁帆,還是會再婚的。”

從現在楊振寧的精神狀態來看,他沒有說錯。

而面對楊瀾同樣的提問,翁帆也沒有迴避:

“你要知道,當一個你崇拜的男人對你表達了喜歡或者愛的時候,你很容易就愛上他了。”

我相信翁帆,說的是真心話。

楊振寧和翁帆

其實還有兩個細節大家可能不知道,翁帆離過一次婚,她嫁給楊振寧是二婚。她並不是沒有嘗試過婚姻的味道,更不是純真少女一時衝動。

而楊振寧的第一妻子,年輕時和翁帆長得非常像,也非常喜歡翁帆,可能這也是冥冥中註定的緣份罷。

就在還有人每年都在質疑他們感情成份的時候,一個消息打了這些人的臉。

就在去年,99歲的楊振寧立下遺囑,所有財產歸子女,翁帆擁有一套別墅的使用權,也可以改嫁。

翁帆的第一反應並不是財產分配,而是生氣地說:

“我當然不會再婚,你怎麼可以這樣講!”

你若不離不棄,我必生死相依!

此刻我深信,她嫁給的是愛情。

也回擊了這十餘年來關於他們婚姻的種種非議。

世俗的人啊,難道你們的婚姻都是交易?

人家雖然年齡懸殊但也是光明正大明媒正娶,比那些男盜女娼之輩不知好過多少倍。

總是盯着別人說三道四的,不是眼小了,而是心眼小了。

年少不懂楊翁戀,待到懂時已中年!

顯然,嘲笑他們的,既不懂愛情,

也沒有文化,更不懂人生!

爾曹身與名俱滅,

不廢江河萬古流!